区政府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有关单位:
《关于加快虹口旅游业发展实施意见》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虹口区人民政府
2018年11月16日
关于加快虹口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上海市旅游发展大会精神,落实《关于促进上海旅游高品质发展加快建成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若干意见》和《上海市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加快虹口旅游业发展,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上海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和全力打响“四大品牌”,突出全域视角、差异化定位,扎实推进虹口旅游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深度嵌入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大格局,对接长三角一体化,为上海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全球旅游城市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全域旅游、融合创新。
按照全域旅游发展要求,坚持“全景化、全空间、全覆盖”的工作理念,加快促进部门协同、区域联动、资源整合、产业融合,推动旅游业从封闭自循环向城景一体化发展。不断拓展丰富“旅游+”“+旅游”的内容和形式,培育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二)坚持突出特色、品质至上。
紧紧围绕上海打响“四大品牌”,突出中国特征、海派特点、虹口特色,立足新需求、新消费、新体验,扩大和优化旅游供给,提升旅游文化内涵、科技水平、绿色含量,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叫得响的旅游品牌,将旅游培育成展示和体验虹口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
(三)坚持对标国际、辐射区域。
始终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更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培育国际领先的旅游产业体系、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更好地辐射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四)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加强对旅游发展的规划布局、政策制度保障及公共服务供给,构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积极支持多元主体参与旅游建设和发展,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虹口旅游高品质发展的强大合力和良好氛围。
(五)坚持“三个导向”、服务民生。
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主动适应消费升级和大众旅游时代的新要求,培育更多品质化、差异化、个性化旅游产品,构建便捷、高效、精细的旅游服务体系,营造更加安心、放心、贴心、开心、舒心的旅游市场环境,更好地发挥旅游改善城市环境、带动创业就业、提升生活品质的积极作用,推动旅游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三、发展目标
按照上海建成高品质的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目标,将虹口建设成为上海都市旅游核心区域之一。积极贯彻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营造城景一体、产业融合、主客共享的旅游发展环境,以供给侧改革为动力,打造一批虹口旅游精品项目,全面完善虹口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品质;鼓励、扶持旅游及“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全行业参与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将虹口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幸福产业。到2020年,虹口区年旅游直接收入达55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数340万人次,接待海外游客数35万人次。
四、确立功能定位,建设全域旅游示范点
(一)贯彻城景一体的全域旅游发展理念。
结合“一街区一规划”工程,形成“一街区一美景”的创建特色,不断美化城市景观体系,探索建设景观街区、景观廊道、景观水岸,提升景观空间的旅游休闲观光功能,建设、提升一批开放式旅游景区,实现景区内外协同发展,打造“处处是景、时时宜游”的城景一体化发展格局。
(二)建设北外滩地区全域旅游示范点。
围绕北外滩功能区建设,通过项目建设、活动组织、环境优化、基础配套,发挥北外滩区域空间优势,完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加大对“上海源”文化地标的塑造宣传,打造“北外滩文化发展轴”,提升“北外滩滨江岸线—提篮桥特色风貌区”旅游功能,打造一处兼容“古与今”“中与外”“雅与俗”的重量级国际化旅游城区,树立上海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的新标杆,扩展上海滨江文化影响力。
(三)建设四川北路全域旅游示范点。
以中部功能区商旅文体融合发展为主导,加快四川北路区域旅游与商务、文化、娱乐等功能的协调发展,现代城市功能发展与历史文脉传承保护并重,做好红色旅游经典路线,融入符合现代消费需求的娱乐、休闲、运动等要素,建成魅力独特的消费空间,依托四川北路完备的旅游配套基础,将四川北路打造成虹口全域旅游示范点。
五、细化落实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加快提升虹口旅游目的地品质
(一)强化“提篮桥特色风貌区”旅游体验功能。
以扩建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为契机,完善景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对新馆展陈进行专业性、合理性、科学性、创新性、艺术性设计,结合对文物史料的进一步收集整理,丰富和提升展陈内容,深入剖析讲好二战期间上海市民和犹太难民“家与回家”的伟大故事,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继续推进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工作,进一步加大针对海外市场的营销力度,增强对国际游客的吸引力。结合“海上方舟”项目建设,挖掘周边霍山路、舟山路的犹太文化资源,联合上实中心剧院等新建文化场馆,宣传推广北外滩艺术文化系列品牌活动。
(二)提升上海上港邮轮城4A级景区地标影响力。
以上港邮轮城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为契机,依托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充分挖掘虹口码头文化起源,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的服务配套,不断提高景区旅游服务的质量与水平,将上港邮轮城打造成“亲水、通透、美观”的沿江主题景观公园,实现港口和城区景观一体化发展。鼓励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与上港邮轮城4A级景区的联动发展,吸引国际游客入境旅游,针对不同的游客群体,提供定制化专业服务;结合虹口特色,在邮轮码头周边规划特色商业,为境内外游客提供特色纪念品。
(三)完善上海音乐谷景区、园区、社区等复合功能。
全面提升上海音乐谷配套环境,建设立体绿化、景观灯光、靓丽河道等,引入水岸咖啡吧和音乐艺术表演空间,优化区域交通,服务旅游需求;依托音乐谷内重点企业、载体,加快音乐时尚街区、城市剧院、上海音乐博物馆的打造,通过音乐演出、艺术沙龙、论坛培训等活动的组织策划,提升上海音乐谷品牌影响力,力争把上海音乐谷打造成为集音乐文化娱乐、石库门里弄历史风貌游览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4A级景区,深化上海音乐谷景区、园区、社区的融合发展。
(四)打造“甜爱之城”特色主题街区品牌。
依托甜爱路特色道路,打造“甜爱之城”特色街区,打响爱情文化品牌。挖掘甜爱路内涵,统一视觉识别系统,建设包括爱情立体绿化、爱情特色雕塑等在内的街区环境,提升甜爱路吸引力;优化道路交通组织,提升配套环境,营造漫步游览的舒适环境;调整商业布局,融合甜爱路、四川北路商业资源,积极引进甜爱主题商品和业态;构建联动体系,依托多伦路、鲁迅公园等载体资源,挖掘名人爱情故事和爱情历史文化。
六、顺应旅游发展新趋势,加快打造虹口旅游新亮点
(一)加快推进红色旅游发展。
以四川北路红色文化生态示范区为重点区域,提升完善红色纪念馆、名人故居、革命遗址遗迹等红色旅游景点,打造红色旅游景点路线及团建旅游产品,提高红色旅游的宣传教育作用,发挥中共四大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资源优势,打造研学实践项目,开发红色旅游研学产品。
(二)打造“不夜虹口”旅游经济。
以“不夜虹口”为主题,建设夜间旅游项目集群,进一步丰富虹口夜游系统。围绕海派文化品牌,推出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演艺活动,串联起上海音乐谷、上实中心剧院、虹口足球场等文化空间,打造四川北路剧场群,建设苏州河北岸文化演艺集聚区以及虹口文旅产业“超级IP”。依托“三地”文化资源,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引资、院团引入等方式,以节事活动、特色美食、商业购物为内容,打造夜游看点与亮点,形成集文化演艺、休闲娱乐、商业购物于一体的商旅文综合消费集聚区,吸引本地市民与外来游客。
(三)建设“建筑可阅读”的城市微旅行示范区。
结合已建成的“没有围墙的博物馆”项目,深度挖掘优秀历史建筑和名人故居背后的“一楼一故事”,实现“一码入口、多种体验”,从旅游的角度给游客带来更多的兴趣点和记忆点。合理配置旅游服务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在现有“海上方舟”、“爱·黄金时代”等微旅行产品的基础上,在多伦路、四川北路、黄浦路等区域规划设计各具特色的建筑阅读旅游路线,在重点历史风貌街区形成示范效应。
(四)打造虹口艺术雕塑景观空间。
在重点功能区、重点景观道路等公共开放空间,集中建设一批在品质和形象上都具有代表性的城雕作品,形成各具特色的“虹口艺术雕塑景观空间”,激发区域公共空间活力,重塑航运文化、金融文化、海派文化,追溯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提升区域文化氛围与旅游观赏层次,聚集人气,从空间和内容上融入上海都市旅游核心区。
(五)打造虹口文化主题型精品酒店特色项目。
做优虹口高端酒店集群,突出文化主题导向,走精品化发展路线。以文化主题酒店为核心,加快构建文创生态系统,为城市更新注入产业内核,着重系统构建与产业融合,立足园区功能优化,服务文创产业,切实推进三大功能区建设,有效吸引国内外游客。
(六)开发北外滩楼宇旅游功能。
依托白玉兰广场作为浦西第一高楼的景观资源优势,建设顶楼观光层项目,打造浦江最美观景点,支持白玉兰广场参评国家A级景区;加快实施虹口滨江贯通景观带、岸线和北外滩沿线楼宇的景观灯光及灯光特效的提升改造,美化滨江界面,提升观赏性,充分展现虹口的文化特质,在重要节假日增加大厦楼顶灯光效果,形成夜游虹口、浦江观光的重要旅游项目。
七、做实“三游产业”经济,建成高品质邮轮旅游城市
(一)大力发展入境邮轮旅游。
充分发挥北外滩滨江资源独特优势及虹口邮轮产业发展先发优势,对标国际一流邮轮港口,全面提升服务管理水平,积极开发差异化邮轮产品,提升北外滩作为高端邮轮访问港的吸引力,力争成为访问港邮轮在东北亚航线的必靠点,注重总体旅游资源的打造和宣传,做大做强邮轮旅游产业链相关业务,提升邮轮旅游的经济带动效应。
(二)积极培育游艇产业发展。
进一步发挥北外滩航运、金融等方面的优势,重点围绕游艇交易环节,发展游艇配套产业链。支持游艇销售、展示等业务及相关信息平台在北外滩发展,支持金融机构探索游艇相关金融、保险产品与服务的开发,着力吸引国外品牌游艇设计商、国内主要船舶设计院、游艇设计机构在北外滩建立设计所和研发部门,不断提升国内游艇设计技术水平。
(三)推动中高端游船项目落地。
结合全市浦江游览工作的开展,加快提升国客中心码头复合功能,打造中高端浦江游船专用码头,丰富水上旅游内涵,推进黄浦江游览水岸联动发展,形成“多点停靠”的旅游线路,开发“游船+文化演艺”项目,引进“漂移剧场”进入上海游船市场,丰富游船产品,满足不同人群的娱乐休闲需求。
八、培育新型旅游业态,加快推动虹口旅游转型升级
(一)加快旅游与商业的融合发展。
充分开发城市综合体中的旅游功能,挖掘美景、美购、美食、美行,将白玉兰广场、上实中心等商业载体打造成集商、旅、文、体、艺为一体的主客共享区域。设计具有虹口特点的购物旅游路线,培育国别商品体验、特色商业等购物专线。结合区域内老字号特色商品,加快旅游美食、手工艺品、文创产品等“上海礼物”旅游纪念品开发,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二)加快旅游与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
重点依托北外滩、音乐谷、虹口足球场等资源优势,促进体育旅游与商业、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以足球为核心,以精武体育、科技体育和击剑等时尚体育为特色,运动健康、休闲娱乐、文化传播、人才培育与体育商务等功能为补充的体育产业集群,努力打造国际知名的足球旅游产业高地。
(三)加快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
用好虹口丰富的红色文化和海派文化等资源,为旅游产业注入丰厚文化底蕴,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传承塑造鲜活的产业形态。重点围绕四川北路红色文化生态示范区的红色文化、北外滩滨江的码头文化、提篮桥犹太街区的犹太文化、历史保护建筑及名人故居的海派文化、上海音乐谷的音乐文化,打造虹口特色文化旅游休闲产品和路线。
(四)加快旅游与工业的融合发展。
抓住上海都市旅游“产城一体”全域发展及多产业跨界融合的契机,不断加强工业旅游要素整合和产业辐射,有效发挥工业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民生效益。依托北外滩近现代码头文化资源,建设一批城市休闲型、博物馆展示型的工业旅游示范点;依托建筑厂房、生产流程、设施设备等资源,挖掘家化、凯司令、益民食品等老字号文化内涵,开发观光旅游项目;依托虹口工业遗存改造的产业园区,注入文化及时尚元素,形成工业遗存创新转型新地标。
(五)加快旅游与会展业的融合发展。
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沪举办为契机,在北外滩地区建设小型会展和会议中心等商务配套载体,根据区域功能定位和自身建筑特色,开展艺术展、新品发布会等活动。发挥会议大使功能,促进酒店和商务楼宇承办有社会影响力的会议论坛,引进“中国航海日”“上海航运论坛”等大型会议、会展活动,激发城区活力,吸引更多境内外商务人士。
(六)加快旅游与航运业的融合发展。
依托以下海庙为核心的提篮桥地区和原耶松船厂、原雷士德工学院等航运文化资源,溯源北外滩精彩的航海历史,结合区域内大型航运交流、会展活动,重塑虹口航运文化地标;深度挖掘虹口航运文化元素,讲好汇山码头等历史名人集聚交流的历史故事,打造虹口特色航运旅游路线,提升北外滩航运文化国际标识度。
(七)加快旅游与金融业的融合发展。
结合上海浦江饭店打造中国首个证券博物馆的契机。依托该博物馆的证券期货文物藏品展示功能、传承普及金融证券知识文化教育培训功能、金融文化国际交流中心会展功能,设计和规划展现中国金融发展成就的旅行路线,打造金融专业领域的研学旅游产品,充分反映中国改革开放和资本市场建设发展成就,为虹口区大力发展金融产业提供软件支撑。
九、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品质
(一)完善旅游集散服务体系。
采用“旅游+科技”“旅游+文化”“旅游+会展”“旅游+活动”等方式,重点建设旅游服务中心,使其成为集宣传推介、旅游咨询、商务洽谈、休闲体验等于一体的多功能服务平台。在“提篮桥—北外滩”和“虹口足球场—鲁迅公园”等区域,优化旅游咨询服务体系,扩大自助式“i+”游客中心覆盖范围,为游客提供旅游信息咨询、票务预订、医疗救助、交通集散、交互体验等服务项目。
(二)规范完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在北外滩滨江建立设置规范、布局合理、指向清晰、内容完整的旅游引导标识体系,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上海音乐谷等景区(点)统一铭牌,配以二维码及文字说明,设置自助导览系统;围绕重点旅游区域,配套设置旅游停车点、旅游道路交通指示标识、旅游指南牌、旅游公厕、旅游无障碍设施、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结合本区“美丽家园”“美丽街区”的打造,将旅游公共服务功能融入与社区相关的配套设施及公共服务建设中,形成公共资源的有效整合。
(三)提升智慧旅游体验感和能级。
进一步升级和推广“乐活虹口”微信公众平台,汇集发布各类商旅信息,满足市民及游客旅游信息服务需求,实现“关注一个微信游虹口”。完善虹口旅游信息管理与发布平台,建立旅游大数据信息库,提升旅游行业管理和服务能力。增强智能旅游体验感,以旅游需求为导向,深化导览、导航、快速分享等领域的移动应用服务和智能服务。建立主要景区(点)实时流量监控系统,建立集视频监控、数据融合、指挥调度于一体的智能化综合旅游服务平台。推动主要景区(点)、旅游公共空间等旅游者集中区域的无线通信网络覆盖,加大旅游场景智能化创新和应用力度。
(四)打造商旅文体企业协作平台。
组织区内星级酒店、旅行社、邮轮公司、旅游景区(点)、文化演艺剧场、体育场馆、商业企业、媒体等开展多维度合作,以微信群、QQ群形式,促进企业间信息沟通、资源整合、跨界合作。
(五)进一步提升游客住宿体验。
不断推进旅游饭店管理水平和效率提升,开展全区星级旅游饭店复核、重评的检查、评定和上报工作,鼓励旅游饭店创新升级,引导全区旅游饭店重视软硬件建设,营造让宾客放心、安心、满意的消费环境;强化能效对标和提升,聚焦星级宾馆,督促用能单位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引导旅游饭店积极创建本市旅游饭店能效“领跑者”。
(六)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贯彻落实A级旅行社标准、旅游星级饭店标准、旅游景区(点)标准、旅游汽车标准、旅游厕所标准、导游服务标准等行业标准,以标准化引导和规范旅游经营行为,保护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完善旅游诚信经营体系,倡导企业诚信守法经营,规范市场行为。加强旅游执法监督,以游客满意度为中心,建立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游客监督相结合的旅游质量监督网络。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有效提升旅游企业行业自律水平,释放行业自主发展活力。
十、落实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坚持政府引导、部门联动、企业主导,建立与全域旅游发展相匹配的工作机制。结合三大功能区建设,加强对全区旅游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形成各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旅游综合推进机制。加强与街道社区的紧密联系,在相关单位设立专职商旅业务岗位,发挥旅游志愿者的积极性,从基层组织建设上保证全域旅游的顺利开展。
(二)政策保障。
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旅游项目资金支持力度,鼓励旅游企业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强旅游标识系统、停车场、无障碍设施、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对符合区域规划的旅游项目给予资金支持;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和做优营商环境的提升,吸引国内外重点旅游企业和旅游促进机构落户虹口,按照市区有关规定,落实对企业的优惠扶持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创设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成立旅游产业专家委员会,建设旅游智库机构;将旅游发展纳入全区重点工作,大力鼓励、引导和扶持旅游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开发用地、市场营销、品牌推广等。
(三)规划保障。
区商务委(区旅游局)在全区开展相关规划时提前介入,将旅游纳入整体规划。落实“一个街区一个规划”,以旅游业态布局与功能提升为突破口,实现可操作、可落地、可见效,做好“最后一公里”,服务营商环境优化及北外滩、中部、北部功能区建设。
(四)技术保障。
利用大数据手段,从通讯及互联网产业角度对旅游相关区域布局、人口流动、经济活跃等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全面掌握虹口旅游业发展动态和游客的具体需求。根据行业趋势及游客的喜好和行为,精准预测,有效应对,为本意见在执行过程中提供决策依据。